毕赣42分钟长镜头

由毕赣担任导演、编剧,陈永忠等主演的电影《路边野餐》将于7月15日全国上映。近日毕赣接受专访,谈及这部在圈内获得好口碑的艺术电影,回应片中长镜头、影片中诗歌化电影语言遇到的不同评价,并将自己诗歌融入电影语言中。

毕赣42分钟长镜头

影片里,诊所大夫陈升最近总是做梦,梦里总有母亲的一双绣花鞋,半醒时耳边总是有苗人吹奏的芦笙。陈升以前混社会,伤了人坐了九年牢,从牢里出来,母亲和妻子都不在了。弟弟老歪的儿子叫卫卫,老歪基本不管,陈升却视同己出。陈升坐上去镇远的火车找卫卫,火车却把他带去一个平行时空,在那里他遇到已经长大的卫卫。

导演只占据我三分之一,比起导演,我可能更偏向于创作者

在《一席》活动演讲上,你说自己有的时候是导演,但你的电影拿下了这么多奖,之后也会一直继续导演的路,那为什么还会这样说?

毕赣:因为我大部分的身份是父亲、儿子,是另外的身份关系,导演可能只占据我三分之一的时间。其实导演是一个身份,它和创作者不一定挂钩。比如此刻我来这里给大家讲解我这部作品,回答大家的问题,这就是导演。 但我创作的时候,大部分是一个作者角色,而不属于导演。比起导演,我的身份可能更偏向于创作者。

毕赣把自己写的诗放进了《路边野餐》。比如那句,“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

这部电影有你自己生活的部分存在吗?有多大的成分?

毕赣:30%肯定会有,因为要用很多现实里面很多生活的状态,让它变奏,让它去产生其它的意义,这些不一定都是真的,但它们会组合起来。

很多好的编剧他们在剧本创作上非常的成功,但是他们做导演的时候并算不上是很成功的,你觉得做好导演需要有哪些素质?

毕赣:第一素养是剪辑,懂剪辑才能更好的创作剧本,因为在写剧本的时候也是带着剪辑的,剧本不是为了出版成书,也不是为了翻译成电影,写剧本不是为了照着剧本一个一个拍,它只是文本,像电影里很多时候是文本,文本在现场要经过很多次修改。不是把文本弄好了现场拍而已。

从之前《老虎》的时候是有很多漏洞和穿帮的镜头,再到现在的《路边野餐》拍的这么成功,其实之间的时间跨度并不大,你怎样做到短时间内得到这么大的提升?

毕赣:这部电影也算不上成功,就是认真拍、好好写。创作过程是很多漫长的、孤单的夜晚,可能几千个夜晚变成一部电影。所以创作是别无他法,没有捷径,是需要每个晚上都去写剧本。

没有什么介质会比胶片更适合拍聂隐娘

怎样看待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时代的转变?

毕赣: 我个人并没有胶片情结,我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最好的介质。就好像我在这部片中的长镜头用到了DV,因为它记录密度的时候不是变暗了,而是变成蓝色,多了更多的噪点。我觉得正是因为进入数字时代,像我们这样的导演才有拍电影的机会,它让电影变得更自由。在胶片时代,是没有我们拍电影的机会的,它受到很多电影厂的管理,那时候想去拍部电影,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进入数字这一套系统后,表演的系统、打灯的方式其它所有东西都要随之改变。介质应该随着时代的改变越便捷越好,而画质将来可以慢慢去提升。

你是不是很喜欢侯孝贤导演,并深受他作品的风格影响?

毕赣:是的,我是受他影响。侯孝贤导演在亚洲的地位绝对是宗师级别的,其实不止是我,很多好的导演像李昌东、贾木许都深受侯孝贤导演的影响。他辐射了很多人,不止我一个。

怎样看《聂隐娘》选择胶片拍摄?

毕赣:李屏宾是有胶片情结的,我和李屏宾有过接触,他是很有文化内涵的人,他对胶片那种介质肯定是迷恋的。因为对于摄影师来说,毫无疑问胶片肯定是最好的介质。

我们去拍一个唐朝的刺客,刺客是什么,刺客对声音和视觉特别的敏锐,数字并不能很好记录那些,所谓的“风吹草动”和“光影”就是视觉和听觉,但我觉得胶片能更好的把它拍下来。所以侯导选择胶片肯定有他的原因,胶片更适合这部电影,而且又是一部唐朝的电影,有什么介质会比胶片更适合拍聂隐娘。

都用了哪些摄影机?长镜头应该是用了比较轻便的摄影机吧?

毕赣:电影用了艾丽莎、佳能5D3和佳能550D,长镜头一共拍了三条,其中包括用DV拍的一条,但最后观众在影片中看到的还是第一条用佳能5D3拍的素材,另外还用到了BMCC、BMPCC。

艾丽莎的租金应该很贵,为什么不用更小的摄影机?

我用它是因为学校有免费的就用了,学校买来之后没有人用,我就第一个拿来用了。

长镜头中,和佳能5D3搭配的稳定器用的什么?

毕赣:用很小的手机的斯坦尼康,当时借不到机器,设备都是到处借,一转弯就会有问题,所以观众会发现屏幕上有很多问题,

长镜头中画面有失真应该就是这个原因吧?

毕赣:对,像布被扯着的感觉,就因为当时晃动太大,后期经过稳定处理,变成了另外一种视觉,但这样的效果反倒得到了很不错的反馈,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很多国内的摄影师喜欢开大光圈、调高ISO来拍光照很低的场景,你有哪些技巧?

我觉得真正的自然光拍摄是非常困难的,大量的摄影师说要拍自然光都是借口,是因为不会摄影。我作为一个导演,我在拍摄自然光电影的时候要达成那种美学,损失掉了很多东西是因为没有办法。下部电影有办法的情况下,去拍自然光要有很好的团队跟我做这个事情,打自然光非常难。

感觉你好像对观众的口碑和反响也不是特别介意,是吗?

毕赣:比如说我和你见过第二面了,你看过第二次了,那你有什么想法我就会介意。那大部分的人我都不认识,连第一面我都没见过,介意也没什么用。

现在艺术电影的现状是很多艺术电影叫好不叫座,也很难有高票房,对于这点你怎么看?

毕赣: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有问题的现状”。艺术电影卖不好,不是因为艺术电影有问题,

而是因为它就是这个量,它的分众就达到这里,不可能让它卖到5个亿吧。所以真正好的发行方,是找到适合的观影人群,如果有50万的人想看这部电影,发行方就花10倍的力气去找到这50万的观众就好了。

我觉得真正的现状是,拍艺术电影的人,应该把电影拍的更好,让电影真正的叫好。好是千种万种,但坏就只有一种。所以不能坏,但可以千种万种的好。

现在我们的市场这么初级,我们要做到就是电影的从业人员要把电影拍好,电影发行方把电影发行的更恰当,媒体人应该把认为好的电影、差的电影都说出来。我们应该一起去改变它,而不是站在旁边只知道说风凉话。

最后,毕赣也坦言,拿奖后更多人愿意给他的电影出资,目前他已经投入了第二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创作,讲述一个乡村侦探的故事,背景依然是放在贵州,但“投资大了很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vielang#163.com(#换成@)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