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军级是什么级别(警察敢抓上将吗)
1955年授衔,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授衔,它既是对我军建军以来,浴血奋战多年的诸多将领的一次肯定,也是我军迈向正规化建设的一个显著标志。
在十名元帅,十名大将,五十七名上将,一百七十七名中将和一千三百六十名少将中,不乏德高望重的长者元勋,但更多的青春壮年的英雄豪杰。
在那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当大任的时代,我军的各级将领体现得更为明显。
1907年出生的林彪,48岁成为元帅;1908年出生的许光达,47岁成为大将;1916年出生的肖华(同萧华),39岁成为上将;1917年出生的张池明,38岁成为中将;1921年出生的吴忠,34成为少将,他们也分别成为他们那个层次的最为年轻的代表。
一、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众将的人生起点
八一南昌起义,标志着我军的成立与开端,对于众将而言,不论是早已投身革命的林彪,还是当时尚幼年的吴忠,也是人生的起点和开端。
1927年时,年仅二十岁的林彪已是铁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的见习排长,这位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毕业才不到一年,已随北伐军参加过上蔡,临颍等战斗。
叶挺
在聂荣臻和周士弟的直接领导下,已在黄埔军校入党2年的共产党员林彪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很快成为起义部队主力73团3营7连连长。
而湖南长沙伢子许光达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出来的荆楚儿子林彪有甚多的相似之处,同样出身黄埔军校,只不过比林彪晚一期,且在第五期学的是炮科。
同样是军校毕业后分配到铁军第四军,当上了见习排长。
同样是参加南昌起义,但许光达是在江西宁都才赶上起义部队,并担任了排长和代理连长。
三河坝分兵,使林彪跟着朱德、陈毅走上了一条路,而在三河坝负伤的许光达则走上了另外的一条路,走上了另外的一个人生起点。
许光达
肖华的革命起点可谓不低,其父母都是早期共产党员,家中设下了中共兴国县地下党组织的交通站。
耳濡目染之下,1927年,十一二岁的肖华已经投身革命,成为中共党外围组织“青年干社”的骨干成员,并经常为党组织送信放哨。
这样的资历,加上天资聪慧,1933年,17岁的肖华已经组建了“少共国际师”,并担任师政委,成为林彪红一军团的一员战将,也成为中央苏区人人皆知的少年英雄。
肖华
张池明是河南新县人,在1927年时,这个十岁的少年还是在私塾刻苦用功的读书郎,一年后,这个深受老师器重的好学生却走上了革命道路。
与肖华相似的是,张池明也出身革命老区,也出身少共系统,1929年,12岁时就当过少共光山县县委儿童团总队长,1931年就担任了少共鄂豫皖中央分局的儿童常委兼秘书长。
而到了抗战前,这个原红二十五军秘书出身的年轻人,已经成了红十五军团的作战科科长。
而1921年建党时节出生的吴忠,在1927年时才六岁,这个娃娃要六年后才参加红四方面军。
而开始他人生的新起点却在十二岁,这一点却和肖华及张池明一样,只不过年纪让时差有了不一样的意味。
张池明
二、1937年,抗战爆发后,众将的人生发力点
1937年,抗战爆发,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众将也都走上了新的战斗岗位,并迅速地成长壮长。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林彪从红一军团军团长改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长。
而这所驰名中外的著名大学,成为中国共产党众多名将的培育熔炉,也成为众多战将的人生发力平台。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及至它的前身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黄埔军校”。
众多将领在这里相遇,众多将领的人生轨迹也由此发生改变。
1937年,在苏联养伤的许光达离苏回国,抵达延安的一系列任命都跟这个学校有关,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训练部长到教育长,再到第三分校的校长。
因此,虽然时间不长,但在名义关系上,他在抗大已成为林彪校长的部下,又成为了抗大学员张池明中将、吴忠少将的领导。
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学习,让来自红一方面军的林彪等人、来自红二方面军的许光达等人,来自红二十五军的张池明等人和来自红四方面军的吴忠等人有了某种精神上的联结和纽带。
而八路军115师,又是另一个联结众将的纽带。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林彪任115师师长时,肖华时任师政治部副主任,不久,又调任以及红一军团为主改编的343旅政治委员,成为林彪麾下的主要战将之一。
而张池明则成为了以红十五军团为主改编的115师344旅司令部的作战科长,不久又升任688团政治委员。
而吴忠在抗大毕业后,没有分到红四方面军为主改编的129师,而是分配到了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而后不久就归到了115师麾下,成了115师晋西独立支队的连长,教导第3旅的营长等,慢慢在115师的大旗下成长。
抗日战争这方大舞台,为中国共产党各位将领导提供了发挥才华的大平台,他们在上面尽情施展,而抗日军政大学和第115师,似乎又成为了他们生根发芽的温床,成长壮大的加油站,他们的人生在这里找到了发力点,从此人生大不同。
三、1949年,新中国成立,众将的人生起跑点
新中国成立时,虽然还有部分国土尚未收复,但大体上江山已定,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新的起跑点,而众多将领也站在了新的人生起跑点上。
此前几十年的战斗生活,尤其是抗战及解放战争中的浴血奋战,让他们各自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抗战后中国共产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使得林彪基本上锚定了东北这块黑土地,在战斗中逐渐成为东北战略区的最高统帅。
随着辽沈战役的结束和东北野战军的进关,最后,林彪所部协同华北野战军完成平津战役,直至横渡长江,解放海南岛。
林彪在解放战争中总结出来的“三三制”“一点两面”“四快一慢”等战术原则,成为众将和第四野战军普遍遵循的胜利准则。
而许光达则在抗战后期的1942年,重回他的二方面军老首长贺龙麾下,成为120师独立第二旅旅长,随后的解放战争中,又成为彭德怀直接指挥的西北野战军第三军军长和第二兵团司令员。
在彭德怀和贺龙麾下的日子,许光达参与了保卫党中央和西北战场的诸多战役,誓死保卫毛主席和党中央,受到了高度肯定。
建国之后,许光达同样奉调入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开启了我军铁甲兵团现代化的进程,从此,许光达的名字与我军装甲兵的历史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
而肖华则和我军政治工作的历史和未来紧密相联。
抗战后,肖华的人生轨迹基本上跟115师主力同步。
从343旅政委到115师政治部主任,再到以115师所部发展起来的基本盘为主建立的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都担任政工要职。
而进军东北后,肖华又成了林彪的部下,最后成了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政委。
循着政工这一条线,肖华一路高升,从连政委、团政委、旅政委、兵团政委到空军政委,再到总政治部副主任,最后官至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委员,副秘书长,成为我军政治工作不断发展的见证者,实践者,探索者。
而张池明的抗战人生则在1942年分叉,他从115师344旅调任新四军3师8旅,成为新四军系统的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并当选中共七大正式代表。
这段与115师的短暂分离,在抗战后,又在东北重新相聚。
张池明与林彪、肖华这些115师的老领导重逢在白山黑水之间。
他也从最初的作战行列进入政工行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政治部主任,及至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3军127师政治委员,及至1949年成为43军政治委员。
只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49年建国后,张池明的人生轨迹再度改变,他成为中南军区的后勤部长,及至总后勤部的参谋长、副部长,其后的人生基本上又转型成了后勤干部。
同样不断转换隶属关系的还有吴忠。
从红四方面军再到八路军总部再到115师,抗战后期,吴忠已经调任冀鲁豫军区第八分区的团长。
解放战争一开始,吴忠就在刘邓大军底下的二十旅奋战,从团长到旅长,再到第二野战军18军的52师师长。
此后,他的人生可以用开挂来形容。
从发起昌都战役迫使达赖政府接受和谈,到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歼敌近万人,这位传奇将军经历了大多人永远无法经历的精彩人生。
四、1955年,我军大授衔,众将的人生辉煌点
军衔评定,是一件事关所有军人名誉地位的大事。
在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评定军衔时,出现不少的典型。
负责评衔工作的徐立清同志主动从上将降为中将。
而许光达同志得知中央军委要授予他大将军衔时,除了当面向老首长贺龙提出降衔外,还写信给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请求降为上将军衔。
面对几番让衔的举动,毛泽东同志称“许光达同志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而按照军衔评定条件,代表中央红军、红一军团、八路军115师和东北野战军的林彪,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955年授衔时,肖华以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兼任政治学院第一副院长身份评为上将。
按当时评定上将军衔的基本条件:红军师级干部、八路军旅级干部,解放军兵团级干部,且在1952年评定为正兵团级。
对照这个条件,肖华完全符合上将衔,因此,这个军衔是适当的。
虽然出生于1917年的中将有四人,但张池明月份靠后,且在1952年评级时任中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被认定为一级正军级。
这个级别,再加上红军时期的团级、抗战时期的旅级,解放军战时期的军级条件都符合,所以,张池明的中将军衔也评得毫无争议,众望所归。
而吴忠在1955年授衔时,已经担任了五年师长,从18军52师师长到志愿军12军31师师长,再到我军第一机械化师师长,
而按评衔规定,正师级干部并一定都能授少将。
而吴忠作为二野优秀师长,被授少将并不意外。
因为,评价一个军人,他的对手最有发言权。
国民党军评价吴忠率领的52师之前身20旅为战斗力甲、善于攻防和土工作业的主力。
而52师昌都战役打开西藏的大门,更让吴忠一战成名天下知,以至于军委点名让吴忠担任第一个机械化师师长,这是对一个军人最大的肯定,也是对其少将军衔毫无疑义的认可。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