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风击鼓原文及翻译(邶风击鼓)
关于邶风击鼓原文及翻译,邶风击鼓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应该是《国风·邶风·击鼓》,出自《诗经》。
2、原文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3、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4、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5、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6、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8、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9、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10、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
11、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
12、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
13、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14、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15、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16、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17、扩展资料:白话译文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
18、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19、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
20、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21、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22、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
23、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24、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
25、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26、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27、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
28、此说由《毛诗序》首倡:“《击鼓》,怨州吁也。
29、”“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30、”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31、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
32、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
33、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
34、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的“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卫穆公出兵救陈”说:“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
35、”姚际恒以为《毛诗序》所说“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
36、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
37、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38、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3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邶风·击鼓》。
共有 0 条评论